服务国家 服务社会 服务企业 服务群众

翁鸣:改革创新农业服务支撑体系

2023-06-12 15:27:00  来源: 环球时报  浏览:2577
文 | 翁鸣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、黄淮学院特聘教授

       务农重本,国之大纲。保障粮食安全、解决好十几亿人口吃饭的问题,始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。我国经济实力日益增强,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放松警惕,忽视粮食安全,这是由中国国情和国际形势决定的。

       中国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18%,而我国耕地面积约占世界的9%。显然,中国人均耕地相对不足。我国处于工业发展和城市扩张时期,未来较长时期内耕地紧张状态难以缓解。同时,美国为维护其霸权地位,不断遏制和打压中国的发展,并在南海等地不断挑起事端,企图把中国拖入俄乌冲突模式般的陷阱之中。党中央从全局战略考虑,多次反复强调粮食安全的重要性。

       在正常气候条件和国际和平环境下,我国口粮安全是有充分保障的。虽然国内人均耕地相对不足,但可以通过大豆和食用植物油的进口来弥补。我国进口大豆主要来自北美和南美国家,进口植物油主要来自东南亚国家。若地缘政治局势升级,乃至发生意外事件,海外的油籽和油料必然难以保证供应,这意味着我国将需要用数亿亩耕地来生产油料作物,这将挤占粮食耕种用地。这也是为什么党中央反复强调粮食安全的重要性,这也是新时期粮食安全面临的新问题。

       保证粮食安全不仅是出于战略考虑,而且也是现实要求。近些年我国影响粮食生产的事件时有发生,凸显了一些隐患。例如,2022年某些地区发生小麦青苗被提前收割用作饲料;2023年某省因大型收割机受阻,加上部分地区连续降雨,导致小麦收获延迟且发芽霉变。除上述媒体曝光引起全国人民高度关注的事件外,还有一些是尚不为人知的。有的学者指出,要从体制机制上找原因。这些事件连续出现,绝非是偶然的、孤立的,要以问题为导向,寻找深层次的原因,推动改革创新和制度完善。

       世界农业规律表明,无论是新大陆型农业发展方式(如美国、澳大利亚等),还是传统型农业发展方式(如中国、日本等),要实现农业的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,都离不开国家对农业的保护和扶持,这是由农业的弱质性(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)决定的。许多发达国家根据自身条件和特点,构建了比较完备的农业组织体系,如日本等东亚国家和地区就形成了独特的农业发展模式。国际成功经验表明,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共同努力,可以形成系统、完备的农业服务支撑体系,解决农民(农场主)无力解决的难题。

       我国农业出现了一系列问题,其本质是尚未形成系统、完备的农业支撑体系,缺乏为基层提供有力、有效的服务的基础,导致国家“三农”政策贯彻落实不彻底、不全面。在一些地方基层,农民急需指导和帮助,但却千唤万呼等不来;在需要做好预防和协调时,没有部门主动谋划和领导。往往是在形成难点甚至造成损失后,新闻媒体曝光并引起全社会关注,在社会舆论和上级部门的压力下,有关部门才会着手研究和解决问题。

       我国具有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,党中央高度重视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。同时,市场经济体制又具备激发和促进农业领域竞争发展的动能。但是这些制度优势和体制活力并未得到完全转化,即在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上存在问题。例如,在气象部门发出降雨预警的情况下,却没有部门主动指挥和协调小麦收割,这难道不是制度安排或工作机制上的缺陷吗?

       要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,必须下决心进行制度改革和制度创新。我们可广泛汲取成功经验。例如,中国台湾农会在乡镇设立基层组织帮助农民的生产和经营活动,工作人员的绩效工资与帮扶对象的业绩挂钩,即通过实现利益捆绑以促进全力帮扶农户。同时,我们也可从内地的成功经验中移植和转化应用。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伟大胜利,一个重要经验在于集中力量、聚焦基层,重点解决农村难点问题。

       改革创新农业服务支撑体系,解决农民和农业生产的问题,要有科学合理的制度安排、专业的队伍建设和明晰的职能任务划分。这样才能把党中央“三农”政策真正落实到基层,使国家财政投资效能的利用最大化,使农民种粮有积极性,确保粮食安全的可持续性。

【责任编辑:申罡】